服务热线:
139-8001-5715
高层建筑火灾救援:难点与攻坚战术解析
来源: | 作者:钢筋负温电渣压力焊应符合下列规定? | 发布时间: 2025-09-21 | 1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31. 高层建筑火灾救援:难点与攻坚战术解析

高层建筑(通常指建筑高度超过 27 米的住宅或超过 24 米的公共建筑)因楼层高、结构复杂、人员密集、垂直疏散难度大,火灾救援一直是消防领域的重难点。据应急管理部 2024 年数据,高层建筑火灾中,人员疏散时间平均达 15-25 分钟,是多层建筑的 3-4 倍,且因 “烟囱效应” 导致火势蔓延速度快(每秒可达 0.5-1 米),救援过程中易面临 “登高难、供水难、疏散难、控火难” 四大挑战。针对这些难点,需构建科学的攻坚战术体系,提升救援效率与安全性。

一、高层建筑火灾救援核心难点:四大挑战制约救援效能

(一)登高救援受限,垂直可达性差

  • 装备高度瓶颈:常规云梯消防车最大作业高度约 50 米(对应 17 层楼),举高喷射消防车最大喷射高度约 80 米(对应 27 层楼),对于超高层建筑(高度超过 100 米),消防车辆难以直接抵达起火楼层,救援人员需依赖建筑内部疏散楼梯或电梯(火灾时电梯安全性存疑)抵达现场,耗时较长且体力消耗大。

  • 作业环境复杂:高层建筑周边往往存在裙房、树木、架空线路等障碍物,制约云梯车、举高车的展开空间;大风天气(风速超过 5 级)会导致云梯车平台晃动,增加救援人员与被困人员转移的风险,甚至可能引发装备故障。

(二)供水压力不足,灭火水源难保障

  • 内部供水局限:高层建筑内部消防水泵若因断电、故障无法启动,或管网老化导致压力损失,会造成高层消火栓出水压力不足(如 30 层楼消火栓静压需≥0.15MPa,动压需≥0.35MPa,实际救援中常因压力不足导致射程缩短),无法有效覆盖起火点。

  • 外部供水难度大:外部供水需通过消防车串联、水泵接合器等方式加压,若水泵接合器位置隐蔽、接口锈蚀或被杂物遮挡,会延误供水时机;超高层建筑需多次加压才能将水输送至高层,过程中易出现管网爆管、接口漏水等问题,影响供水稳定性。

(三)人员疏散缓慢,逃生路径易受阻

  • 疏散时间长:高层建筑人员密度大(如写字楼每层约 50-100 人,住宅楼每层 4-8 户),仅依靠疏散楼梯疏散,易出现拥堵;老年人、儿童、残疾人等特殊人群行动缓慢,进一步延长疏散时间,若疏散不及时,易导致人员被困或窒息伤亡。

  • 路径易被阻断:火灾产生的浓烟会快速填充疏散楼梯间(“烟囱效应” 使浓烟上升速度达 3-5 米 / 秒),导致楼梯间能见度不足 1 米,人员无法安全通行;部分建筑违规在楼梯间堆放杂物、安装门禁,进一步阻断疏散路径,加剧逃生难度。

(四)火势蔓延迅速,控火范围难界定

  • 多路径蔓延:高层建筑内部存在管道井、电缆井、通风管道等 “竖向通道”,火势可通过这些通道快速蔓延至上层楼层,形成 “立体火灾”;同时,火势还可通过窗户、阳台等横向蔓延至相邻建筑,扩大火灾范围。

  • 温度与烟雾危害大:起火楼层温度可达 800-1000℃,高温会导致建筑结构受损(如钢筋软化、混凝土开裂),威胁救援人员安全;火灾产生的有毒气体(如一氧化碳、氰化氢)浓度高,人员吸入后短时间内即可中毒昏迷,增加救援人员防护与救人难度。

二、高层建筑火灾救援攻坚战术:分阶段突破难点

针对上述难点,需按照 “火情侦查 - 疏散救人 - 灭火控火 - 战后处置” 四阶段,采取针对性战术,提升救援效能。

(一)火情侦查阶段:精准掌握火场信息,奠定救援基础

  • 多维度侦查方式

    • 外部侦查:利用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、热成像仪,从空中观察建筑外部火势蔓延方向、窗户破损情况、烟雾浓度,识别被困人员位置(热成像仪可穿透烟雾捕捉人体热源);

    • 内部侦查:组建 2-3 人侦查小组,佩戴空气呼吸器(续航时间≥45 分钟),携带热成像仪、测温仪、对讲机,从建筑内部安全楼梯间进入,重点侦查起火楼层位置、燃烧物质、火势大小、疏散楼梯间是否畅通、有无被困人员;

    • 技术辅助:通过建筑消防控制室调取火灾自动报警系统、视频监控系统数据,获取起火点精确位置、消防设施运行状态(如消火栓压力、防排烟系统是否启动),为救援决策提供数据支撑。

  • 侦查重点与风险管控:侦查小组需优先确认疏散楼梯间、电梯井、管道井等竖向通道的防火门是否关闭,防止火势与浓烟扩散;实时监测建筑结构温度(如梁、柱表面温度超过 300℃时需警惕结构坍塌),发现结构异常立即撤离,确保侦查人员安全。

(二)疏散救人阶段:分层分区引导,优先保障生命安全

  • 分层疏散与重点救助

    • 划分疏散区域:将建筑分为 “起火层及上层 2 层”(高危区)、“起火层下层至地面”(安全区),优先组织高危区人员疏散,安全区人员可暂留室内,关闭门窗等待救援,避免盲目疏散造成拥堵;

    • 特殊人群救助:在电梯厅、楼梯间入口等位置设置救助点,安排专人引导老年人、儿童、残疾人疏散,对行动不便者采用担架、背负等方式转移;利用云梯车、举高车对起火层及上层被困人员进行外部救援,优先转移阳台、窗户附近的被困人员。

  • 路径优化与烟雾控制

    • 打通疏散路径:组织人员清理疏散楼梯间内的杂物,拆除违规安装的门禁,确保通道畅通;开启防排烟系统,对疏散楼梯间进行正压送风(送风压力≥25Pa),阻止浓烟进入楼梯间,提升能见度;

    • 引导标识设置:在疏散楼梯间内设置应急照明灯具、荧光导向标识,救援人员携带手持扩音器,引导人员 “低姿、捂鼻、沿墙走”,避免人员迷失方向。

(三)灭火控火阶段:内外结合,立体控火

  • 内部灭火战术

    • 近战内攻:救援人员组成内攻小组(每组 3-4 人,配备水带、水枪、空气呼吸器),从疏散楼梯间进入起火楼层,采用 “掩护进攻” 方式,先利用喷雾水枪冷却周围环境、稀释烟雾,再推进至起火点,使用直流水枪扑灭明火;

    • 封堵竖向通道:对管道井、电缆井等竖向通道,采用防火封堵材料(如防火棉、防火泥)封堵开口,或用水枪喷射水雾覆盖通道口,阻止火势向上蔓延;关闭起火楼层及上层的防火门,形成 “防火分区隔离带”,控制火势扩散范围。

  • 外部灭火战术

    • 举高喷射:利用举高喷射消防车对准起火楼层窗户、阳台喷射水或泡沫,压制外部火势,为内部内攻创造条件;对于超高层建筑,采用 “多车协同” 方式,低层由举高车喷射,高层通过水泵接合器加压供水,实现立体覆盖;

    • 破拆排烟:若建筑内部烟雾浓度过高,利用云梯车搭载破拆工具,破拆起火楼层及上层的窗户、玻璃幕墙,形成 “排烟口”,加速烟雾排出,降低内部温度与有毒气体浓度。

  • 供水保障战术

    • 内部供水优先:优先启动建筑内部消防水泵,若水泵无法启动,通过水泵接合器连接消防车加压供水,确保高层消火栓水压达标;安排专人检查管网压力,及时处理漏水、爆管问题;

    • 外部供水备份:采用 “消防车串联供水”(2-3 辆消防车依次加压)、“远距离供水”(铺设水带长度可达 1000 米)等方式,为内部灭火提供稳定水源,避免因供水中断导致灭火失败。

(四)战后处置阶段:防止复燃与结构坍塌

  • 火场清理与复燃检查:灭火后,组织人员对起火楼层及上层进行全面清理,检查是否存在阴燃点(使用热成像仪检测温度,温度超过 50℃需重点检查),对残留火种采用浇水、覆盖等方式彻底扑灭;清理建筑内部的易燃杂物,防止复燃。

  • 结构安全评估:邀请建筑结构工程师对火灾区域的建筑结构进行评估,检查梁、柱、楼板是否存在裂缝、变形等损伤,对受损严重的区域设置警戒标识,禁止人员进入;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,防止结构坍塌。

  • 人员清点与后续保障:救援结束后,清点救援人员与疏散人员数量,确保无人员遗漏;对受伤人员及时送医救治,对疏散人员进行安抚与安置,协助相关部门开展火灾原因调查与财产损失统计。

三、救援保障措施:提升救援安全性与效率

  • 装备保障:配备高性能空气呼吸器(续航时间≥60 分钟)、隔热服、高温手套等防护装备,为救援人员提供安全防护;配备无人机、热成像仪、生命探测仪等技术装备,提升火情侦查与救人效率;储备足够长度的水带(单盘水带长度≥20 米)、适配不同接口的水泵接合器配件,确保供水顺畅。

  • 人员培训:定期组织高层建筑火灾救援专项培训,模拟复杂火场环境(如浓烟、高温、结构受损)开展实战演练,提升救援人员的内攻战术、疏散引导、装备操作能力;加强与建筑物业、维保单位的联动培训,熟悉建筑消防设施布局与操作流程,缩短救援准备时间。

  • 预案完善:针对辖区内的高层建筑,逐一制定专项救援预案,明确救援力量部署、战术流程、供水方案、疏散路线;定期组织预案演练,根据演练结果优化预案内容,确保预案具备实用性与可操作性。

高层建筑火灾救援需充分认识难点,通过科学的战术部署、完善的保障措施,实现 “快速侦查、安全疏散、高效控火、妥善处置”,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,为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提供坚实保障。


双击此处添加文字

新闻动态